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五育并举 双减提质】一份家访档案的背后
时间:2023-09-20 09:46:30 来源: 阅读量:1379

来不来上学全看心情,做不做作业全凭喜好,作为班里“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问题学生”,小丽(化名)早就是永昌县第四小学校长吴建军重点关注的对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吴建军通过家访近距离接触到了小丽的家庭。

爸爸早年因车祸去世,妈妈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唯一的哥哥常年在外务工,她和母亲仅靠着哥哥的微薄收入接济生活……吴建军的家访档案中,详细记录着小丽的家庭情况。

家庭的不幸降临在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身上,小丽的学习和生活始终牵动着全校老师的心。学校中层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处室干部排班,每天轮流陪伴照顾、谈心劝说,一段时间后,小丽按时到校上课,积极参加活动,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学习也一点点进步。

学校在联系小丽家人的同时,与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接洽联络,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公益组织帮助。最终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小丽的母亲被哥哥接去治病,小丽被金昌市社会福利院接收,就近转入另一所学校就读。

在永昌县第四小学,像小丽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所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多为永昌县焦家庄、新城子、红山窑三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中,困难留守、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占比接近1/4,失智失能学生的占比也相对较高。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家庭教育严重滞后的现实条件给学校带来了极大压力。

从2019年9月建校至今,家访一直是永昌县第四小学破解教育割裂发展困境、打通家校协同育人通道的重要举措。学校健全家访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学期开展一次集中家访,随时开展随访、话访、来访,做到特殊情况学生重点访、重复访,累计走访家庭近600户、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学生多元发展评价体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特别是对特殊家庭孩子建立专项档案,长期追踪成长历程,及时了解生活情况,有效干预学习行为,不断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

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怎么样,也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怎么样。学校为家长提供了一扇窗口。在“家长开放日”,家长们带着疑问和困惑,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学校,面对面和老师交流,与孩子们一起互动学习,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家长代表张靓说:“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和家长们能够彼此倾听,认真沟通,真正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我们相信家校之间紧密合作一定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还会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解答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疑难问题。

永昌县第四小学确立以“润”作为育人的核心理念,通过家访连心、家长会交心、关爱帮扶暖心,实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良好育人氛围。吴建军说,“下一步,我校将不断深化家校社合作的内涵和形式,逐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在观念上同向、履职上同责、实施上同力的‘家校社’合力育人体系。”(记者常建哲 文星乃)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