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五育并举 双减提质】金昌:幼儿园里学“非遗”
时间:2023-09-26 14:57:04 来源: 阅读量:1494

“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当“非遗”手工艺扎染和幼儿园萌娃碰撞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9月18日,金昌市永昌县第二幼儿园社会实践基地里,孩子们身着扎染的民族服装,红扑扑的脸蛋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一场“最炫民族风”的服装表演秀精彩上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表演秀的每一件服装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布料的扎染、晾晒,到服装、配饰的制作,都由孩子们亲手参与完成。

 穿过前院,迈过回廊,记者走进基地的“妙手非遗”创客室,这里处处萦绕着浓郁的“非遗”传统文化气息。非遗老师详细地向孩子们讲解扎染的制作工艺:“手工扎染可自由地使用不同工具、不同手法进行表现与创造。这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传承它!”

  艺术的创想与扎染的邂逅,宛如云朵与海洋的亲吻,拥有广阔的浪漫,浸透着孩子的童真。扎染作品展示区,既有扎染抱枕、衣服、丝巾,也有扎染帽子、发夹、团扇等精美的小作品……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将白色小方巾泡水浸湿,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扎染上色,每款扎染作品不尽相同,却纯扑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每周大班的幼儿都会轮流来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一整天的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玩转‘非遗’,感受传统文化。”该园保教主任赵玉婷介绍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园内社会实践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幼儿园劳动教育、美术教育进行巧妙融合,实现了扎染、造纸、陶艺、木工、编织等为一体的工坊活动课程开发。

 记者看到,趣味木工坊里的“小木匠”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块块木材在他们的协作下逐渐成型,一个个奇思妙想的木工作品栩栩如生;“二幼铭窑”陶悦坊里的孩子们学会了和陶泥、瓷泥、拉坯机打交道,他们围坐在窑炉旁,等待着自己作品出炉的那一刻……

让“非遗”深入幼儿园, 把“非遗”融入幼儿日常教学中,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文化自信的种子也悄然扎根在他们心中。“秉承探究体验、互动合作、文化传承、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们提供手脑并用、趣味十足的体验锻炼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永昌县第二幼儿园园长张秀赟说。

记者:张乐天 郭鑫

编辑:于菊花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