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不仅饱含着金昌人民的心声期待,对于代表委员而言,更是一份激励与责任。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城市、建设乡村,在功能上求突破、特色上做文章、发展上增活力,加快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反响,纷纷表示,要乘势而上,让乡村全面振兴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大力建设宜居农村
去年,我市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村庄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9个,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被命名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村貌(资料图)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市创建,扎实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带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实施“八改”工程,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7个、乡村建设示范村24个,完成农村改厕1791座。
针对建设宜居农村,多位代表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市政协委员周好学说:“着力建设和美乡村,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攻坚突破行动,建设具有金昌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引导农民结合实际按照不同类型进行住房建设,科学合理制定奖补政策,实施‘合村并居’,逐步推进空心村撤并,促进村级布局由‘量多面散’向‘优化集中’转变改造,提升村庄整体面貌。持续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上示范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永昌县要打造省级乡村振兴样板县,金川区要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先行区、全省城乡融合示范区。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村庄清洁公约’‘巷长制’‘卫生评比’‘美丽庭院评选’等制度,完善农村环境整治奖惩机制,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力争整市推进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创出示范样板。”
市政协委员高永春也说:“建设宜居农村,才能把农民的身心留住。要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乡村,并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留住农民的身、心、根。”
注重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去年,我市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众志成城打赢了60年不遇的抗旱减灾遭遇战,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保持稳定,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村耕地保护网格化动态监管体系,永昌县入选全国首批整流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金川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认定,宁远堡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获批实施。
金川区双湾镇大力发展朝天椒种植产业(资料图)
2024年,我市将继续推动各类资源向乡村振兴聚合,汇聚更大合力。市人大代表鲁永剑是金川区双湾镇党委书记,他从自身经验出发说:“我们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双湾。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认真推进低耗水、高效益的农作物种植,计划在双湾镇大力发展朝天椒种植产业。双湾镇本身有两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高品质菜草畜产业也是双湾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我们将继续结合全市‘2+4’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继续大力发展高品质菜草畜产业,并持续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市人大代表杨积安建议,持续加大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承包经营,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完善蔬菜基地设施配套,形成集规模种植、良种推广、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农民培训为一体的全链条现代蔬菜产业集群,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务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实施城乡空间融合、河西堡镇小城镇建设等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市政协委员陈永贤说:“要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夯实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金昌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23—2030年)》文件精神,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市企融合、产城融合,以改革激发活力、以示范探索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推进城乡空间、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六融一体’,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城乡发展差距,其中之一是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强健农村发展“骨骼”。
金昌实现快递进村,让村民网购不再愁(资料图)
“在人口集中的行政村、中心村重点发展直营连锁店,改造建设县域商业村级末端,引导电商、物流、连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特许加盟、联营联销、供应链赋能等方式,新建改造村级连锁商店,为村民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电商、电信、金融、邮件快件代收代投、涉农信息服务等多样化服务,保障农村居民就近便利消费和基本生活服务。”市政协委员常秀华说。
在基础医疗服务方面,市人大代表王永祥还建议,在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岗位聘任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留得下、干得好”,同时对村医队伍给予补助,完善村医激励措施,不断提高村卫生室岗位吸引力。(记者:焦旭玉)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