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深入实施“五好工程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事业留下一路芳华 ——记甘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先德
时间:2024-10-17 09:53:10 来源: 阅读量:937

龙首山畔,有一位这样的师者,他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一线教学到教育管理,他走过了38个春秋,在四季常青的执着中,一片丹心育桃李,他就是市金川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徐先德。

在金川高级中学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徐先德,他正与项目负责人深入交流,细心询问施工进度。

近年来,随着金川高级中学的蓬勃发展,校园内的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日趋陈旧,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校内的自然景观以及学生体育活动设施也亟待更新完善。因此,为学生们尽快提供一个便捷、高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成为了徐先德牵挂于心的事。

眼下,新的教学楼和风雨操场已经初见雏形,报告厅、信息化教室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施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是我们新建的综合教学楼,能满足2400名学生的就学需求,进一步扩大金昌市优质高中学位供给。”想到这些新设施将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为学校培养人才、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更有力地支撑,徐先德的心中便充满了期待。

“一直以来,我秉持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以师为本,以生为贵’的工作原则,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教师在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工作。”自1986年走上教学岗位,徐先德在38年的教学教育生涯中先后担任过8所中小学的校长、书记职务。

谈到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他坦言道:“面对不同学校的差异,我遇到过师资力量不均、生源质量不同、办学特色不明等问题,但我一直坚信,基础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每到一个学校,徐先德深入开展调研,立足校情、学情实际制定针对性策略,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及制定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家校合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2020年,我市教育事业迎来重大改革发展,原金川总校龙门学校和原金昌市第四中学的合并工作成为金昌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时任龙门学校校长的徐先德成为了两校移交整合领导小组的组长,他迅速团结班子成员制定了各项工作部署,出色完成了市区党委政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让两校60年的文化积淀得到了有效传承,也使新学校近一年互融共建的和谐发展得到了基本保证。

2021年,徐先德来到了金川高级中学担任党总支书记,根据学校在全市教育示范领航的定位,徐先德秉持“求真达诚”校训,与新一届班子一起重新确立了“铸魂如金,启智似川,育一流英才,创卓越高中”的办学愿景,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从党建引领、学校管理、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文化建设、学生培养、环境保障等10个方面重点发力,全力打造金昌教育的“金字招牌”。

“铸魂如金,启智似川”是金川高级中学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也是徐先德对他们的深情寄语。只要一有时间,徐先德就会来到教学楼,巡查课堂,聆听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课间休息时,他会与老师们分析学情,为教学活动提出好的建议;当师生们已经纷纷离校,他的办公室仍亮着灯,迎晨露、送晚星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

每到盛夏时节,金川高级中学学子“入围清北”“圆梦名校”的捷报频传,这也是徐先德最欣慰的时刻:“学生们茁壮成长是家庭之幸,学生们健康成人是社会之幸、学生们科学成才是国家之幸,这是我们真正的自豪。”

“教育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看着每一个孩子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每一位教师在这里绽放教育的独特魅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欣慰。”一路走来,徐先德也在不断自我成长,追求进步,先后获得了“金昌市优秀校长”“金昌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金昌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

“未来,我们金川高级中学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全市‘五好工程’的领航学校,坚持一个目标,保持全省质量领先,全面推进省级卓越高中建设。紧扣四个强化,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八大提质工程,推进管理效能,办学质量特色发展、办学品质再上台阶。”说起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徐先德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言语中充溢着满满的激情,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决策,他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徐先德深知,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他愿意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力量,为金昌教育事业留下一路芳华。(记者 武玲奕 张玉龙

编辑:唐珂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