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市第八小学全面实施课间15分钟规定,积极打造 特色课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享受健康活力的校园生 活。图为3月17日,学生们在操场上跳绳。记者 张宏斌 摄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永昌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六年级学生王雨桐在“AI跳绳挑战赛”中跳出每分钟210次的成绩,电子屏实时生成的运动轨迹图引来阵阵喝彩;足球场里,学生们正在进行对抗赛……这是我市推行“课间革命”的生动写照。
政策破冰:从“课间十分钟”到“成长一刻钟”
近日,甘肃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鼓励学校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
全市中小学迅速响应,随着下课铃响起,市第六中学的校园瞬间从安静的学习氛围中“苏醒”,化身为欢乐的海洋,操场上,一场激烈的跳绳挑战赛正火热进行。
“加油,加油。”七年级(8)班的学生们围成一圈,扯着嗓子为参赛选手加油。只见参赛的殷浩博同学,小脸涨得通红,手中的跳绳飞速舞动,双脚如同装了弹簧一般,快速地跳跃着。一旁负责计数的老师紧盯着跳绳,手指不停地记录着数字。“哇,你稳拿第一,殷浩博太厉害了。”围观的同学发出阵阵惊叹。
在操场上,九年级(6)班的孩子正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玩起了绕杆踢球游戏。男生女生自觉分成两个队列,在老师的口令声中,依次开始挑战。
几轮下来,甘甜的额头出了一层薄汗,“以前的课间时间短,没玩一会就要上课了。现在我一下课就下来玩儿,游戏都能玩好几轮,太开心了。”甘甜说。
市第六中学将每个课间延长至15分钟,多管齐下确保学生每日体育活动超150分钟。除了常规的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所,学校还把校园南北侧区域划分改造课间活动场地,在每层走廊大厅设计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的“课间健身房”。
科技赋能:智慧体育注入创新活力
在永昌县第一小学,学生们通过“AI运动吧”等智慧设备体验跳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纵跳摸高等运动项目。
操场上,一堂新颖的“智慧体育课”正在进行。“分解动作就练习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练习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注意看示范。”注视着老师示范动作的除了现场上课的同学们,还有一只“慧眼”——“AI运动吧”智能设备的摄像机。
同学们的眼中,看到了老师一气呵成的动作示范,与此同时,旁边的电子大屏上,显示了老师跳跃的画面,还给出了通过AI识别生成的运动报告。“起跳角度32°,腾空高度43cm,腾空时间0.45秒。”
一串串清晰的数据:起跳角度、腾空高度、腾空时间……把粗略的观察印象转变为精准的数据记录。
15分钟的课间活动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上前“一试身手”。随着一行行数据的输出,同学们在跳跃过程中各项数据的变化都被直观地呈现出来。从中不仅看到了自己跳的水平,还能了解到跳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有问题,知道了改进的方向。课后,他们还可以对接到钉钉平台的“AI运动吧”应用,完成老师布置的AI体育作业。
智慧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效解决了体育教学中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难量化、难记录、难监督、难分析”的问题,显著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
家校联动:构建健康共育生态
课间时间调整为15分钟后,孩子们的童趣与活力得到更好释放。
家长透过孩子也看见了更多的“风景”。市第六小学五年级(2)班的贾晨阳妈妈发现,孩子会主动和她分享课间的点点滴滴,比如班级玩了什么游戏、谁输谁赢。
“孩子现在每天主动要求晨跑,还带动全家参与运动。”家长李建军在家长会上展示孩子的运动手环数据:日均运动时长增加45分钟,坐位体前屈成绩提升12厘米。
市第三中学校长汪荣介绍,在物质条件保障上,学校为了让课间15分钟的活动能够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采购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用品,合理规划活动场地,让学生们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尽情活动。
对于这些变化,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克霞认为,延长课间时间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教室,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正如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春林所说:“这15分钟不仅是体能的补给站,更是素质教育的试验田。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镍都蓝天下,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好少年。”(记者文星乃)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