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昌要闻 > 金昌要闻
劳动的身影 最美的风景
时间:2025-05-09 10:03:00 来源: 阅读量:128

编者按:在金昌的每个角落,每天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职责扛在肩头,默默坚守岗位,让民生服务 “不停摆”、城市安全“不缺席”。他们以平凡双手托举不凡事业,用默默坚守诠释“劳动最光荣”; 以爱岗敬业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用拼搏奋斗实现人生梦想,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劳动者之歌。 致敬劳动者,奋斗正青春。

“火星使者”点亮航天梦想

“五一”假期,金昌“火星1号基地”作为全国首个火星主题沉浸式实景基地,因“航天+文旅”的深度融合成为了热门研学旅游目的地,游客量持续攀升。在这里,基地讲解员成为引领游客开启星际之旅的关键角色,他们用专业与热忱,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为游客架起连接宇宙与人文的桥梁。

5月1日9点,“火星1号基地”的入口处已经热闹非凡,一辆辆满载研学团队、亲子家庭的接驳车有序停靠,孩子们拿着门票和地图,眼中闪烁着对宇宙探索的渴望。

微信截图_20250509094652.jpg

火星1号基地讲解员为幼儿讲解科普知识。(摄影:张宏斌)

“各位游客早上好,欢迎登录‘火星1号基地’。”在火星模拟生存体验中心前厅内,讲解员李文英已经穿戴调试好了讲解设备,带着元气满满的微笑迎接首批游客。

作为“火星1号基地”专业讲解团中的一员,这是她在“火星1号基地”度过的第3个“五一”劳动节。

“火星1号基地”现在有模拟生存体验中心和火星星际探索体验中心两个主要场馆,大多数时候两个场馆是分开由不同的讲解员讲解的。但是假期研学团比较多,为了保证他们的体验,也为了高效利用场馆资源,讲解员会一人兼顾两馆讲解。李文英告诉记者:“两个场馆参观体验加上外景讲解,全程下来大概要2个小时,像‘五一’假期,每天要接4至5场讲解,一天下来步数轻松破万。但看到孩子们围在身边积极提问,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座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建设的首个火星主题沉浸式实景体验基地,不仅承载着中国青少年航天科普的使命,也见证了李文英从懵懂新人到资深讲解的蜕变之路。

回忆起刚加入讲解团时的情景,李文英笑了:“当时我对各种航天知识还是一知半解,连火箭发射原理都讲不清楚。但是我觉得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正是这份要强,驱动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基地经常举办活动,邀请航天专家前来讲座,会后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知识点;第一次独立讲解前,她在模拟舱练习了整整2个小时,打磨每个区域的讲解逻辑,对着镜子调整表情和手势,甚至把讲解词录下来反复听,纠正语气和节奏。

从开展模拟讲解到实战演练,李文英在一次次知识积累与技能打磨中,逐渐成长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书”,不仅能将场馆内各个模拟航天设施的构造、原理及用途讲得头头是道,还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和新近发生的重大航天事件也熟稔于胸。她坦言:“当好一个讲解员的诀窍,我觉得就是多讲、勤学、苦练,日常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至关重要。”

在游客一次次的肯定中,李文英收获了职业自豪感,也找到了坚守的意义。“我们接待的游客大多数都是青少年,他们带着对航天与太空的强烈求知欲而来,不仅想体验设施本身,更想知晓其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那些在网络上难以获取的细节,所以我们的每一场讲解,其实都是一次播种,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个小小的‘航天梦’。”在李文英看来,讲解工作始终是一项严谨的、极具责任感的工作,若只是念讲解词,或是讲解浮于表面、不够严谨,那便是对游客的不负责。

“五一”假日期间,李文英和她的十余位同事全员在岗,日均服务时长超过8小时,他们以坚守诠释责任,以专业传递热爱,将航天事业的温度与厚度传递给每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让每一位游客都能触摸到宇宙的神秘,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消防卫士”筑牢安全防线

“五一”假期,大街小巷弥漫着节日的欢快氛围,人们沉浸在休闲娱乐、走亲访友的喜悦中时,有这样一群身着“火焰蓝”的身影,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就是消防救援人员。

5月5日,记者来到永昌高速服务区的消防救援前置备勤点。映入眼帘的是两辆消防车整齐停靠,车上各类救援设备井然有序地摆放着,5名消防救援人员严阵以待,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坚定,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我们根据服务区和人员流动特点,合理安排了执勤人员的巡逻路线和时间间隔,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隐患。”永昌高速服务区前置备勤点负责人柴震介绍道。

微信截图_20250509094625.jpg

消防救援人员进行前置备勤工作。(摄影:文星乃)

每天上午8点,队员们都会雷打不动地提前对车辆和装备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他们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消防水带的接口是否牢固,轻轻转动接口,确保连接紧密;认真核对灭火药剂的储备量,目光专注地查看刻度,保证药剂充足;还会反复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完好情况,从头盔的牢固性到战斗服的密封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除了在前置备勤点时刻待命,柴震和队员们还深入服务区的各个角落,包括加油站、餐饮场所、新能源充电桩区域等,开展“地毯式”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这个安全出口指示牌的灯光已经变得昏暗,必须尽快更换,否则在紧急疏散时,很可能会误导人员,造成严重后果。”消防救援人员汤旺武指着指示牌,严肃地向服务区的安全负责人说道。

在排查过程中,他们不仅对硬件设施进行严格检查,还对服务区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遇到火灾时,怎样正确拨打报警电话?”“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步骤是什么?” 面对消防员们的提问,工作人员们认真思考、谨慎作答。

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地方,消防救援人员总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和示范,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掌握正确的消防知识和技能。

今年是柴震在消防救援岗位上坚守的第11年,当被问及假期不能陪伴家人是否有遗憾时,柴震微笑着说:“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谁不想在假期里和家人团聚呢?但穿上了这身‘火焰蓝’,就意味着肩负起了责任。看到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度假,我心里的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足以抵消所有的遗憾。”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豪,“每次出警,当我们成功扑灭火灾,挽救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柴震和他的队友们,在“五一”假期里和平时一样,忙碌而紧张。但他们毫无怨言,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群众的出行安全和道路畅通,驻守在交通枢纽,为大家的平安出行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

“技术尖兵”攻克生产难关

“五一”期间,在甘肃高能中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熔炼车间里,机器轰鸣依旧,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5月2日8点,像往常一样,车间主任杨春波换上工装,快步走进车间,仔细倾听设备运转的声音,双手不时抚摸过发烫的管道……

2019年,杨春波怀揣着对生态环保事业的梦想,踏上开往金昌的列车。初到甘肃高能中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外干燥的风沙裹挟着熔炉的热浪扑面而来,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他退缩半步。作为生产一线负责人,他深知工艺环节的优化对生产效率的关键意义。为了找到最佳流程,他把车间当成第二个家,连续半个月吃住都在厂区。

“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杨春波笑着回忆,“每天记录的数据能写满三个笔记本,就想着怎么能让流程更顺畅、效率再提高。”

在甘肃高能中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杨春波始终是攻坚克难的“主心骨”。公司主导富氧技术生产时,他和团队经历无数参数调试、实验,最终达到生产预期。

“这项技术刚投入时,我们每天都要做数据统计和生产分析,就为找到最佳参数。”杨春波说这话时,眼中依然闪烁着执着。随着市场对产品要求日益严苛,他主动请缨参与推动节能降耗项目。

为了改进除尘设备,他连续一个月扎根生产一线,记录生产数据、反复调整生产参数,最终将粉尘排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让公司在环保生产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

今年4月,公司的生产迎来历史性突破:正常处理入炉物料5707吨,日均处理砖料190.23吨,创下投产以来最高纪录。

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杨春波和同事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五一”期间,他更是将办公室搬到了车间,每两个小时就进行一次全面巡检。每天上午七点半,他准时召开早会,用投影仪展示设备隐患照片:“安全不是口号,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保障。”

生产线上的挑战从不缺席。5月2日,一批成分复杂的物料入厂,熔炼过程频频出现异常。杨春波立即组织技术骨干成立攻坚小组,连续三天守在生产现场。

微信截图_20250509094559.jpg

杨春波(中)和同事一起研究调整生产工艺参数。(摄影:文星乃)

“大家别怕,咱们一步步分析。”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白板上绘制流程图。通过反复调整辅料配比、精确控制熔炼时间,终于攻克难题。

“做生产就像解数学题,只要肯钻研,总能找到答案。”他的鼓励,让团队始终保持昂扬斗志。

工作之余,杨春波同样用心经营着团队的凝聚力。“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工作累了,就一起去武当山爬爬山、去永昌县尝尝有名的十八子美食。”他组织的团建活动,让员工们在欢声笑语中卸下疲惫。

“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并肩作战的家人。”正是这份温情,让车间上下拧成一股绳。“跟着杨主任干,心里踏实。”一位老员工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安检先锋”守护平安旅途

“五一”假期,当万千旅客踏上旅途享受闲适时,金昌金川机场安检站的安检员们却选择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他们用专业与热忱,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以平凡劳动者的身份,书写着不平凡的奉献故事。

微信截图_20250509094536.jpg

金川机场安检通道内,王鹏正在对旅客行李 进行检查。(摄影:张迈)

5月4日7时许,清晨的阳光洒在金川机场航站楼的玻璃幕墙上,安检通道前已排起长队。人群中,身穿黑色制服的安检员王鹏手持金属探测仪,弯着腰仔细检查着每一位前来办理登机手续的旅客。

“大爷,您的水杯需要打开试喝一口”“背包里的充电宝我帮您单独装进托盘”……“五一”假期,王鹏的工作台前始终摆着一沓印有“乘机安检指南”的彩色折页。作为安检站特设的“安检小助手”,他和其他同事们身着醒目的蓝色马甲,手持宣传牌,主动为旅客讲解违禁品清单和过检流程。

“很多旅客是第一次坐飞机,对安检规定不熟悉,我们多说一句,他们就能少走弯路。”王鹏介绍,针对首乘旅客和老年群体,安检站还推出“一对一陪同服务”,从协助托运行李到引导过检,全程贴心守护。

假期首日,金川机场客流量激增。为应对高峰,安检站提前增派人手,将原有单通道调整为双通道并行模式。“我们提前研判客流数据,动态调整岗位分工,确保旅客过检效率。”王鹏边说边指向安检通道,只见旅客在引导员分流下有序排队,行李过机、人身检查各环节衔接紧密,未出现拥堵现象。

节前一周,王鹏和同事们便对所有安检设备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维护。从X光机的图像清晰度校准,到金属探测门的灵敏度测试,再到防爆罐的状态检查,每一项操作都精益求精。“设备是安检员的‘眼睛’,必须确保它们在假期‘不掉链子’。”王鹏轻拍着安检仪说道。

“五一期间,我们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服务‘不打烊’,只为让每一位旅客平安、顺畅出行。”面对镜头,王鹏的语气坚定而朴实。作为机场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关卡”,他和同事们深知肩上的责任:既要严格落实安检标准,又要以温暖服务化解旅客的焦灼。

工作间隙,王鹏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家人发来的节日问候。他匆匆回复后,又转身投入工作。“节假日不能陪家人,说不遗憾是假的,但看到旅客平安出行,就觉得一切值得。”他笑着说,眼角却泛起一丝歉意。在安检站,像王鹏这样的劳动者还有很多:有人连续三年主动申请假期值班,有人带病坚持上岗,有人为帮助旅客寻找遗失物品错过饭点……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夜幕降临,最后一架航班腾空而起。王鹏终于松了一口气,换下制服回家前,他在值班日志上写下:“‘五一’期间,保障旅客3683人次,帮助首乘旅客20人,协助无陪儿童8人。”玻璃幕墙映出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也映照着远处城市璀璨的灯火。这个“五一”,金川机场有14名安检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用精准到毫厘的严谨、细致入微的关怀,守护着广大旅客的“诗与远方”。(记者武玲奕 文星乃 张 迈 李 峰)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